在国外,策展人通常都是独立的自然人,即“独立策展人”。他们按照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其策展身份是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或组织的。而在中国,策展人被赋予了许多“中国特色”,他们往往具有多重身份:在美术馆是专职的展览策划人或是画廊老板,还可能是美术杂志的编辑、美术院校的学者或是兼做策展的艺术家、批评家,也可能是仅仅把策划作为谋生手段的人等。对于身兼数职的策展人,业内人士褒贬不一。
持反对意见的业内人士多数认为,身份的模糊会影响展览的纯粹性。批评家王南溟就认为,策展人策划一个展览实际上是拿艺术家作为一个材料来做自己的概念,需要与艺术家进行广泛的联系;但是批评家如果和艺术家来往频繁的话,则容易导致学术不公正。“目前中国学术氛围越来越淡,和这种分工不明确有着很大关系。”
当代艺术策展人顾振清认为,眼下在中国艺术圈,策展人改行去开画廊,正成为一种时尚。这类策展人所办的艺术展览和所代理的艺术家一般素质较高,其准入机制也较为讲究。由于中国的艺术语境比较特殊,类似的跨界策展已然成为自我塑造的结果。而且跨界策展人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接受,既能参与国际双年展的策展和学术研讨会,又能受邀去艺术巴塞尔、佛利兹博览会卖画。
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策展人行业开展时日不长,在“先天不足”的境况下,其行业内存在诸多弊端,策展人策展动机不纯成普遍现象。这类策展人并无艺术相关知识储备,却打着艺术的旗号行“商业”之目的,把好端端的艺术展览引向歧途,进而对整个策展人行业都造成负面影响。事实上,即使是商业性的策展也应与学术有关。
策展理念不是越怪越好。贾廷峰表示,很多策展人为博眼球,为追求与众不同而“创新”,追求不同层次的新、玄、绕,而策展的作品跟艺术无关,给人不明所以的感觉。其实,的策展人应该学会隐匿于作品背后,做艺术文化的开拓者和守望者。而且,很多当代艺术展览看似“高端”,却存在展览主体不鲜明、梳理不明确的问题。
当下艺术圈内策展数量泛滥,缺乏精品。贾廷峰表示,策展人不停策划展览,艺术家不停参加展览,展览频繁,形同展销会,“挠痒痒”似的过场并没有让双方出名,而且艺术家频繁出场降低了自己的形象分。如此拔苗助长,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规范和生长。
贾廷峰表示,真正的策展人应该关注能够静心于艺术创作的这一群体,他们虽为江湖在野之士,却能沉心静气,一心追求艺术。而非到处串场、只为名头的过客“艺术家”。只有策展人与艺术家的追求都达到一个高度,那么才会碰撞出精彩的展览。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3047号